以爱相伴,顺势引导

2024-12-18


      在街头巷尾,常能听到家长们无奈又焦虑的抱怨:“我家那孩子,原先乖巧懂事,不知咋的却突然学坏了,现在居然抽烟喝酒了!”平时,也经常有家长说:孩子上初三了,原本以为会奔着学业冲刺,哪晓得像是学坏了,疑似陷入早恋泥潭,成绩也跟着起伏不定,于是心急如焚。

图片

      可细细想来,孩子这些所谓“学坏”的表现,真的是外界“带坏”的吗?说到早恋,其实是个伪命题。打个比方,你家种的果树,不是栽到学校园子里才开花,而是春天一到,发育正常的果树,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绽蕊吐芳。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这样,到了特定阶段,身体内悄然发生荷尔蒙巨变,生理的闹钟准时敲响,宣告成长步入新程。发育正常的他们,可能萌生恋爱心思,瞒着大人尝试抽烟喝酒,追求个性去染头发、纹身,和朋友玩闹至夜不归宿,甚至频繁与父母顶嘴,一时间,亲子间筑起沟通的高墙。这不是外界“坏风气”侵蚀,而是自身成长蜕变的必经之路,只是这种变化,撞进我们成人既定的“好孩子”框架里,被视作“变坏”了。


      青春期的孩子,是被感性驱使的小帆船,在情绪浪潮里起起伏伏。而我们一味地老生常谈“恋爱影响学习”,这话他们耳朵听得懂,内心却抵触万分。对于他们来说,恋爱时心动的雀跃、同伴相处的温暖,都是实打实的感受,可学习进步、成绩排名是抽象遥远的“未来收益”,感性的当下与理性的未来激烈碰撞,天平常倾向于前者。他们还未能娴熟驾驭这种矛盾,像初次掌舵的水手,在波涛中挣扎失衡。


      既然知晓青春期孩子的“秘密”,家长和老师该如何应对这场“成长风暴”呢?核心在于转换思路,从“控制”切换到“引导”。想象孩子是初展翅的风筝,控制是死死地拽线,让风筝不得自由,最终线断高飞;引导则是巧妙借风,松紧有度,助风筝翱翔且方向不乱。发现孩子抽烟喝酒,别上来就打骂禁足、断了零花钱,那是强行按头认错,易激起逆反。不妨心平气和坐下来,聊聊自己年少好奇的过往,提及抽烟对身体、社交的真实弊端,把选择权递回孩子手中,引导其自主反思、抉择。


     我经常讲,与孩子沟通要学会对话而不是谈话,谈话是单方面“说教”的独角戏。很多家长一张嘴就是长篇大论地讲道理,孩子眼神游离、满心抗拒。有效沟通是平等对话,像朋友分享趣事,耐心倾听孩子想法,听他们讲学校的暗恋小烦恼、哥们义气下的冲动冒险。我们认真听、适时回应,孩子才愿敞开心扉,让理解与信任扎根。


      陪伴不是像“监视”那般,紧盯一举一动,让孩子如芒在背。真正陪伴是一起晨跑时的并肩呼吸,厨房忙碌中孩子打下手的温馨日常,是作业台灯下默默递上的热牛奶,用无声陪伴传递“我在你身旁”,赋予孩子闯荡青春的底气。


      要牢记“平等”二字,摒弃居高临下姿态。别拿“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米多”“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“来压人,孩子有独特时代烙印下的见识,尊重他们的想法,遇分歧时协商探讨,共同寻根求解,才能跨越代沟携手向前。


      归根结底,“好的关系,才是好的教育”。亲子、师生间紧密又健康的纽带,才是孩子在青春期汹涌浪潮里的“安全岛”。当孩子信任我们,视家为温暖港湾、校园为成长乐园,那些“变坏”表象不过是成长插曲。用爱与智慧浇灌,陪他们穿越风雨,迎接成熟曙光,绽放独有的青春华彩,这便是陪伴青春期孩子成长最美的姿态。

图片


分享